投稿须知
  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 理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本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基于1H-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黄药子乙醇提取物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作者: 盛云华 [1,2] ; 乔靖怡 [2,3] ; 金若敏 [2] ; 姚广涛 [2] ; 周璐 [2] ; 唐黎明 [1]

关键词: 黄药子 肝损伤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摘要: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恢复期)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显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TBA)于7~28 d显著升高(P〈0.05),TB,TC和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随给药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停药7 d后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上一篇:舍曲林抗创伤后应激障碍效应及其对一氧化氮的影响
下一篇:中药肝损伤的流行特点、风险因素及评价

版权所有:军事医学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邮编:1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