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 理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本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综合新闻 首页 >综合新闻 >

新药创制排头兵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模范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4-07-25 15:36:00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合成研究室是一个有着63年光荣历史的功勋研究室,曾针对化学武器损伤,研制出我军独有的系列抗神经性毒剂特效解药,抗毒效价迄今仍是世界最高水平。参与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项目,获得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这个研究室以刘克良、李松、仲伯华领衔的药物创新团队,成功打破西方国家对流感防治特效药物的技术封锁,在H5N1、H1N1、H7N9流感疫情暴发之际,率先研发出“军科奥韦”“帕拉米韦注射液”系列药物,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一生产线,为我国自主防控流感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个研究室还通过军地合作模式,吸纳投资10多亿元,创建国家战略性药品创新及产业化平台,不仅让军特药第一次有了产业化基地,而且正在建设的自动注射针剂等7条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
  近日,该研究室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药物创新模范研究室”荣誉称号。
  研制中国自己的“争气药”
  2005年,人感染H5N1禽流感显露出大规模流行的狰狞面目。我国政府迅疾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同时向跨国制药公司定购50万人份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达菲),这是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惟一指定的抗流感病毒特效药,得到的答复却是:网上排队,排上供货。情势危急,负责订购的国家发改委要求该公司转让专利,我们自己生产,对方却称:不是不想转让,而是工艺太复杂,你们根本生产不出来。
  此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挺身而出:“我们要自主研制抗流感病毒药物!”他们夜以继日地奋力攻关,仅用10个月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版达菲”——军科奥韦。2005年11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对科研人员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求防控药物必须立足自我供给。李松团队又独辟蹊径,创新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达菲”生产工艺,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且彻底避免了易爆炸、杂质多以及产能受限、生产周期长等不足,建成年产200万人份生产线。
  不仅如此,为解决儿童、老人、重症患者服药难题,他们还研发了全球惟一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出生14天以上的新生儿可以方便安全地使用,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为应对磷酸奥司他韦大量使用可能产生的耐药问题,同步研发抗病毒活性更强的帕拉米韦,制成注射剂型在国内率先上市,满足了危重患者的救治需要。
  2009年,全球暴发大规模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国庆60周年阅兵前增储1300万人份磷酸奥司他韦,年底前完成2600万人份储备任务。在巨大挑战面前,该研究室再次立下军令状,在短时间内迅速改造生产线,提升产能30倍,顺利完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药品储备任务。
  研制百姓用得起的“民生药”
  自成立以来,国家的需要始终是这个研究室最重要的科研方向,用亲手研制的药物维护百姓健康就是科研人员最大的幸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为解国家燃眉之急,第一任研究室主任张其楷研究员率领科研团队打破国外经济封锁,完成了当时急需的抗丝虫病新药“益群生”和抗结核病新药“异烟肼”的合成研究工作,最终推动药物投产和临床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科研团队瞄准了这一关系民生的药品。当时,葛兰素史克公司率先研发出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并上市。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葛兰素史克将所有酸式盐组合物申请了专利。而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罗格列酮不能碱式成盐,可能的道路似乎都被堵死了。
  是继续前进还是放弃?团队带头人李松没有轻信大多数国际制药权威的结论。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和量化计算后,他们终于发现罗格列酮一个键上的氢呈现酸性,应用强碱可以生成碱式盐,并顺利合成了全球惟一的罗格列酮钠盐制剂。更让人欣喜的是,罗格列酮钠具有优良的溶解度,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大量使用和有效制备提供了明显优势。2004年,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钠(太罗)上市。
  罗格列酮钠的上市动摇了马来酸罗格列酮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与葛兰素史克的专利之争中,直接迫使葛兰素史克放弃专利,马来酸罗格列酮从每粒不低于20元降到每粒13元。而罗格列酮钠更以其低廉的价格、显著的疗效和严格的质量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平价药”、“民生药”,直接惠及亿万糖尿病患者。2011年1月14日,罗格列酮钠继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之后,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制自主品牌的“原创药”
  虽然仿制国外专利药是一条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有效解决国民用药需求的重要途径,但这一捷径终将被堵死,我们必须从源头创新,加速新药的中国原创。
  上世纪50年代,研究室成立之初,我国正处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战剂的紧迫威胁之下,以张其楷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的艰难探索之路。
  在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下,科研人员针对神经性毒剂的主要靶标蛋白质——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和保护,先后收集了15000多个化合物,并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数以万计的新结构化合物,最终筛选出一批特效抗毒化合物并组成复方。难能可贵的是,每研制一个新药,科研人员都要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亲自参加人体试验,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标尺,测定每一种新药产生明显副作用的最高剂量。据统计,先后参加试服试注试用的科研人员累计3000多人次,最高服用剂量为临床应用的8倍。他们常说:“为了战士的健康,我们受点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幸福!”
  这一系列我军独创的特效解毒药,有数个目前仍为代表新药创制最高水平的新化学实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代表曾希望用2亿美元的“天价”购买该药处方,被断然拒绝。
  老一辈科研人员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成为这一团队前进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在国家和军队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该研究室以仿制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反哺创新药物研究,逐渐建立起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加速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建成了目前国内进行药物设计性能最强的万亿次集群计算机系统。基于这一平台开展的计算机虚拟高通量筛选效率比传统化合物筛选效率提高上千倍,已经成功促成了5个创新药物的研发,实现近120亿元的市场价值。建起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结构多样性良好的化合物库,成为研发全新结构药物的优质资源。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军用特需药品生产基地,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军队特需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瓶颈问题,而且使研发触角伸向了新药研发的全产业链。
  此外,该研究室近年在重大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药物研发方面取得多项实用成果,在研的多个全新结构药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国内创新药物研究活力最强、贡献最大的团队之一。


上一篇:奉献 传承 关注科学本质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团队
下一篇:化学武器使用百年暨防化医学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版权所有:军事医学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邮编:1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