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 理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本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物理损伤纳米毒性的根源

作者: 梅兴国 ; 杨臻博 ; 李明媛 ; 谢向阳 ; 高广宇

关键词: 物理损伤 纳米毒性 纳米材料

摘要:尽管针对纳米毒性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但纳米材料产生毒性的机制仍然未被系统的阐明。本文依据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原理以及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资料,基于纳米毒性的特点并且从新的视角来审视纳米毒性产生的机制。首先指出纳米毒理学目前面临的3个困惑:(1)纳米毒性评价缺乏明确的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对同一种纳米粒的毒性评价难以重现;(2)尺寸效应导致毒性的观点证据不足;(3)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尺度的纳米粒会产生具有相同的基于氧化应激性反应的毒性效应。然后,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出发,阐述了生物体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分子建筑工程,是一类特殊的物质结构形式。生物体内的所有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以及新陈代谢过程都是基于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不可生物降解的纳米微粒属于非法进入生物体的外源物,不能被合法转运或参与代谢。因此,纳米粒在体内基于物理粒子的特性与生物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或聚集堵塞微循环、或破坏性穿越细胞膜及嵌入生物大分子空穴等引起生物结构破坏,进而引发急慢性炎症和功能异常。由纳米粒引起的物理损伤可以分为三类:黏附、膜损坏以及大分子卡钳。并对纳米粒的成分、形状及大小等因素对毒性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提出物理损伤是纳米毒性根源的新观点。


上一篇:发育期双酚A暴露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海马齿状回区突触形成
下一篇:基于风险评估的国家化学品管理体系机遇与挑战

版权所有:军事医学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邮编:100850